时间: 2024-05-19 18:47:30 | 作者: epe珍珠棉
近来,許多陜西文物“走出”家門,去往全國多個城市的博物館,給當地帶去了濃濃的陜西文物風。在上海舉辦的“與天無極陜西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一票難求;在青島舉辦的“大唐長安陜西唐代文物精華展”廣受好評;在東莞展出的“大唐寶藏法門寺地宮文物精粹特展”招引無數市民打卡,感触大唐盛世
當全國掀起陜西文物觀展熱潮時,當一切鏡頭和燈光聚集在國寶身上時,有一群策展人站在文物的背後,静静支付。
文物出省沟通展作业流程複雜,触及意向書和協議書的簽訂,文物的挑選、包裝、運輸、開箱、點交以及布展等程式,每一步都離不開策展人的勤劳勞動。7月28日,記者來到陜西歷史博物館,採訪了該館陳列展覽部副主任姜濤,聽他講述陜西國寶怎么“走出”家門。
友父簋、兩詔文銅權、塑衣式男侍從俑、圓雕玉俑頭、綠釉辟雍硯這些來自陜西各大博物館的國寶现在正在上海奉賢博物館展出,遭到了上海市民的熱烈歡迎。“參加完與天無極陜西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開幕式的第二天,我正準備登機回来西安時,收到了上海奉賢博物館館長髮來的兩張關於這次展覽的熱搜截圖,展覽在微網志上海同城熱搜中居第三名,抖音熱榜位居第六名。”姜濤高興地向記者展现著他的谈天記錄。
雖然已經從業30多年,策劃過近百場展覽,但每次看到“走出去”的陜西國寶遭到我们的歡迎,姜濤心裏仍然很激動,同時也深感責任严重。舉辦的出省沟通展越多,文物面臨的安全風險就越大。怎么將這些國寶安全地送出去,再安全地接回家,一向是姜濤心中緊繃的一根弦。
文物出省沟通展首要触及的問題便是文物的移動。“怎么在操作中正確持拿搬運文物,確保文物的安全,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要求文物的提用者要有明晰的思路和科學的办法。”姜濤説。
姜濤介紹,在移動文物之前,提用者要提早了解文物的保存現狀,除質地、時代等資訊外,還要了解該文物的修復情況,同時要提早準備好囊匣、綿紙、無酸海綿、PE板、EPE珍珠棉、木箱、膠帶、手套、口罩、小推車等物品。
具體操作時,不同類型的文物有不同的持拿搬運要求:瓷器比較润滑,點交時需求戴防滑手套;持拿金屬器時必定要戴手套,因為汗液對其有腐蝕性;有些騎馬俑的人和馬是分離的,所以要將可分離的部位分別持拿搬運
每一件參加出省沟通展的文物都有一個為其量身定做的囊匣,這個囊匣是根據文物的材質、器型、分量等,選用特别的资料製作而成的。囊匣能在文物的保管與運輸中起到防潮、防震、防風、防曬、防塵等成效,同時還能緩衝文物保存中微環境的波動,起到預防性保護的效果。
文物的包裝應結合文物的分量、材質、製作工藝、受力結構、外觀描摹、保存現狀和搬運方法等個性化要素進行綜合考慮,根據文物本身狀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包裝计划。“即便是器型和巨细完全相同的文物,也會存在保存狀態、病害類型和病害程度上的差別,因此在包裝保護计划上也應有所差別。”姜濤説。
經過嚴密包裝後的文物,就能够準備“出發”運往展覽城市了。“在運輸過程中怎么保證文物的安全至關重要。现在,文物的遠途運輸等作业一般會聘請專業的文物包裝運輸單位來幫忙完结。”姜濤説。
運輸途中,首要要考慮文物包裝箱在汽車貨運箱中的擺放方位。汽車貨運箱內受顛簸影響最小的方位是車架前後輪的中心,考慮到汽車駕駛艙所佔用的空間,理論上貨運箱內的最佳方位應該是中前部。運輸前,應將一切文物分為软弱型、一般型和结实型並裝入相應的包裝箱,裝有软弱型文物的包裝箱應放置於貨運箱的中前部,裝有结实型文物的包裝箱能够最後放在貨運箱的尾部空間。
其次,文物的運輸路線也需求提早規劃,並提早實地演練,盡或许選擇安全、平整的路途,以減少顛簸震蕩或许對文物形成的不必要的損害。同時,運輸文物的車輛在不同路況下的行駛速度也有嚴格的規定,榜首原則就不能够過快。
當文物經過室外運輸環節到達目的地後,不能馬上開箱進行檢查、點交或布展作业。當室內外環境有較大差別時,應讓文物坚持包裝密封狀態在室內環境下進行必定時間的緩衝,如銅鏡、銅劍等,需求經過至少24小時的環境緩衝後才干够開箱,防止因環境的忽然變化導致文物發生開裂。
點交是每次文物出省沟通展的重頭戲。雙方博物館的相關作业人員要一起到会,詳細、完整地記錄每一件文物的真實情況,包含文物的名稱、級別、時代、出土地點,还有是不是有殘損、哪有修復痕跡、有無銹蝕等。在進行文字記錄的同時,作业人員還要摄影、拍視頻作為檔案留存。雙方負責人在各自的點交冊上簽字確認後,才干對文物進行交代,隨後開始進入布展環節。當展覽結束時,雙方需求再重復一次上述的點交過程,確保每件文物完璧歸趙。
姜濤辦公室的文件櫃裏摞滿了厚厚的點交冊,冊子上每一頁都有他的簽字,這是屬於他的作业日誌。“我記得2016年在廣西辦銅鏡展的時候,那個點交冊有169頁,我們一本,對方一本,每一頁都要簽字,姓名寫了300多遍,簽到最後手都不聽使喚了。但點交冊作為文物出省沟通展最重要的存檔資料,必定要認真對待,并且要保存好。”姜濤説。
姜濤手機裏一向保存著一張相片,上面是一名青島遊客的留言。他説自己來了西安4次,每次都預約不到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門票,但沒想到最後能在家門口看到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文物,他特別開心。這名遊客的留言説出了許多來陜遊客的心聲,也是陜西歷史博物館舉辦文物出省沟通展的原因之一。
自2010年陜西歷史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一票難求成為常態,許多來陜旅遊的遊客乘興而來、失望而歸。為了讓全國各地的觀眾能在家門口感触陜西文物的魅力,陜西歷史博物館開始加大外展力度。“2010年之前,我們出省沟通展每年只要一兩場。而博物館免費開放以後,我們策劃組織的出省沟通展大幅度进步,每年少則兩三場,多則五六場。2018年,我們推出了7場出省沟通展。在看過陜西的文物展後,激起了許多人來陜西旅遊的興趣,這也是我們為宣傳陜西作了一點貢獻。”姜濤説。
據陜西省文物局統計,近5年,陜西省共策劃推出了文物出省沟通展189場、出境展27場,給省外、國外的觀眾供给了欣賞陜西文物、體驗陜西歷史文明的窗口,陜西文物這張“金色手刺”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積極舉辦文物出省沟通展,不僅能更好地宣傳陜西,也是讓文物活起來的具體實踐。现在,陜西省共有備案博物館346座,保藏文物774萬件,但並非每件文物都有機會被展出,更多的文物只能待在庫房,而文物出省沟通展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近年來,陜西歷史博物館整合全省文物資源,踐行中心、当地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的任务擔當,主動帶領全省其他博物館尤其是縣級博物館參與國內沟通展覽,实践做到了讓文物活起來,更帶動了基層博物館的業務更好開展。“我們組織出省沟通展是為了讓沉睡在庫房裏的文物能走出去,进步館藏文物資源利用率,更好地發揮文物的價值。”姜濤説。